首页 > 威廉希尔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观点解读】郑杨: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5-10-15 18:12:16    次浏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助推剂。上海市金融党委书记、市金融办主任郑杨日前在接受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支持我国创新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这四个着力点,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的内涵,也是金融行业未来重要的新增长点。”郑杨强调。拥抱科技金融记者: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无论是从硅谷等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从纽约、伦敦等老牌金融中心的现代转型来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势在必行、相得益彰。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上海有着怎样的考虑及实践?郑杨: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的概念备受瞩目,发展势头迅猛。上海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数字货币、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新前沿、新领域。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上海致力不断完善三大体系。一是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2015年8月,上海出台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专项意见,从信贷服务、资本市场等八方面提出20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授权上海在科技金融多个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此外,我们会同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大力推动科技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实现张江22个分园全覆盖,为园区3.7万家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二是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截至9月底,累计实现三批共79家企业挂牌,融资总额4.12亿元。构建覆盖全市的科技银行网络,目前本市共有科技支行7家,科技特色支行65家,另有7家机构设立了11个专属科技金融部门。设立本市大型政策性担保基金——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目前,该担保基金已完成担保项目78笔,贷款余额逾2亿元。三是持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创新,截至8月末,本市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为195户科创企业提供了16亿元的融资支持。金融机构还积极探索可变利率定价模式、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等。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科技的发展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未来几年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针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我们将积极研究,加强监管理念和手段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先进的金融科技公司集聚上海。 促进普惠金融记者: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到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也写进了“十三五”规划。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打造过程中,普惠金融将扮演怎样的角色?郑杨:上海始终将普惠金融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服务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上海努力依托金融市场门类齐全、金融机构数量众多、金融创新比较活跃等有利条件,加强普惠金融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普惠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从信贷支持来看,截至6月,上海银行类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93.41亿元,同比增幅5.4%。同期,小微贷款户数18.7万户,同比增加5.3万户,同比增幅近40%。从直接融资来看,截至7月,上海“新三板”挂牌企业共691家,当年新增251家;上海股交中心挂牌企业9355家,累计实现股权融资139.6亿元。截至2015年末,共有7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为33家企业融资22.03亿元。二是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更加多元。目前,全市共有专营小微业务的商业银行分行3家,小微专营支行612家,村镇银行13家,已覆盖全市16个区。上海另有3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持有有效经营许可证,担保业务余额164亿元;有128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开业,小微贷款余额782.2亿。此外,我们积极推动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三是普惠金融服务手段日益丰富。市政府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商业银行探索试点引入认股权证以及针对初创科技企业提供授信产品等服务。证券公司积极提升上市辅导、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服务,通过帮助创业企业、小微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保证保险保障替代保证金缴纳,解决小微电商企业资金风险难点。下一步,上海针对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巨大需求,将进一步完善落实普惠金融相关改革,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服务创新,搭建更多服务平台,促进金融资源与中心企业的有效对接。规范与发展互联网金融记者:近年来,在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随着大数据的推广运用,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实际上主要从事非法集资活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下,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并发展互联网金融?郑杨: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完全脱离互联网的产业没有大的出路。对于互联网金融,我们始终坚持规范与发展并举、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思路,努力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多管齐下,鼓励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加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吸引互联网金融人才等方面提出20条具体政策措施。我们还推动在沪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战略转型;大力吸引阿里、百度、万达等大型网络企业将其互联网金融板块落户上海;推动众安在线、证通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沪成立并开展业务。同时,我们努力夯实大数据等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基础,不断扩大各类金融信息的覆盖范围和运用机制,培育吸引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积极优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市区合作建设了5家市级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另一方面,严控风险,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和监管。加强监管协同,上海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标准与监测制度,建立健全由多个部门参与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司法规制,上海坚决依法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互联网金融特性,不断探索调解、仲裁等多样化的互联网纠纷解决方式。加强行业自律,2014年8月,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立;2016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成立,行业自律机制在规范市场行为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会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市有关方面,支持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创新发展,同时依法打击以互联网金融为旗号的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继续营造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记者: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作出全面部署。作为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上海绿色金融篇章准备如何书写?郑杨:应当说,上海的绿色金融起步早、发展快,不少领域全国领先,具有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政策规划导向明确、绿色金融产品丰富等综合优势。多年来,上海绿色金融业务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信贷方面:今年上半年,上海在节能环保相关领域的信贷余额达2056亿元,不良率只有0.2%。绿色债券方面:今年1月,浦发银行成功发行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这也是国际金融组织首次在上海发行债券。碳金融方面:截至6月末,我国七个试点地区累计碳配额成交量1亿多吨,其中上海5110万吨、成交金额6.2亿元,居各试点省市首位。此外,上海在碳信托、碳保险等领域也积极创新。下一步,上海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思路是,“市场主导,政策引导,标准引领”。市场主导,即形成金融要素市场合力,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在绿色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各市场业务、产品的协同创新。政策引导,即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基金引导、企业增信等方面作用,率先构建涵盖财政、税收、产业、环保、金融、人才等领域的地方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标准引领,即建设绿色金融行业规范,上海可率先试点推出符合国情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第三方认证机构,协调推进环境信息制度建设等。【本文来源:上海观察】